决议声明重申股票上杠杆资金,委员会寻求在长期内实现充分就业和2%通货膨胀率。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率可持续地向目标迈进有了更大的信心,由于经济前景不确定,委员会关注其双重任务的双向风险。
1965年10月24日,毛主席在办公室秘密会见周总理,要求所有警卫人员撤离。然后,悄悄地对周总理说:“嗯,我有一个绝密计划,目前只有你我知道。”
建国伊始,新中国就遭受了来自西方大国的核威胁。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,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公然宣称,将授权战场指挥官使用核武器。
战争最紧张的时期,美军已经将核部件悄悄运过太平洋,甚至在飞行日志中记录了准备投弹的相关命令。美军的轰炸机频繁侵入我国东北和山东的领空,明目张胆地搜集空袭目标的情报。
第二次核威胁发生在解放一江门岛期间。为了保护国民党政权,美国调集了40多艘军舰在浙江沿海活动,艾森豪威尔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威胁使用"小型战术原子武器"。
面对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,美国最终不得不放弃核打击方案。他们转而劝说蒋介石放弃金马群岛,固守台湾,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,最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。
金门炮战期间,美国发出了第三次核威胁。由于当时美军主力被牵制在黎巴嫩战场,他们再次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威慑中国。
美军战略指挥部命令驻扎关岛的轰炸机组进入战备状态,随时准备对厦门实施核打击。一些美军高层甚至扬言要将厦门变成第二个广岛。
中苏关系的恶化,给新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。赫鲁晓夫上台后,中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,曾经的"社会主义兄弟"变成了潜在的威胁者。
1960年,苏联政府突然宣布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和技术资料,这对中国的核工业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。但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并没有动摇中国自主发展核武器的决心。
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,以钱学森、邓稼先、郭永强、钱三强、钱伟长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,开始了自主研制原子弹的征程。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,终于在1964年成功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。
这次核试验的成功让美国感到震惊。据资料显示,在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期间,美国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了24次侦察飞行,成功识别出了位于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。
美国国防部随即提出了两套打击方案,甚至试图与苏联合作摧毁中国的核设施。虽然苏联拒绝了这一提议,但美国国务院仍通过了一份炸毁中国核设施的计划。
1965年,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,中央提出了"三线建设"的战略构想。这个构想将全国划分为三个防御区域:沿海地区作为前线,中部区域为中间地带,内陆地区则成为战略后方。
在这样的战略布局下,816计划的选址工作随即展开。勘探队伍走遍了云贵川三省的山山水水,寻找最适合的地点。
四川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,成为重点考察区域。特别是四川盆地四周环山的地形,为核工程提供了天然的防护屏障。
经过反复比较和实地考察,专家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乌江边上的白涛地区。这里不仅有连绵的山脉作为掩护,更重要的是拥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。
816工程的整体规划包括两个主要部分:核反应堆和化工后处理厂。这些设施都将建在山体内部,形成一个真正的地下核长城。
工程设计充分考虑了战时防护的需求,所有重要设施都深藏在坚固的山体之中。地下厂房的防护能力远超地面设施,即使遭受核打击也能保持基本功能。
816工程调集了总计6万名建设者,这支队伍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特殊的建设团队之一。其中包括三个工程兵团的官兵、一万名技术专家和一万名普通民工,他们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。
从抗美援朝战场和援越前线调来的解放军工程兵,是这个团队的主力军。他们不仅要负责最艰苦的山体开凿工作,还要确保整个工程的军事性和保密性。
技术专家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点院校和研究所,他们中有不少人曾在404工厂工作过。这些专家负责工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控,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核工业的严格标准。
普通民工则由国营建筑公司组织,主要承担地面设施的建设工作。他们建造了工厂外围的厂房、道路、桥梁等基础设施,为整个工程提供了必要的配套保障。
为了确保工程的绝对机密性,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保密措施。对外,这个庞大的工程被称为"重庆市4513信箱",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化工厂。
施工环境异常艰苦,特别是在地下工程中工作的战士们。他们使用重达50多公斤的凿岩机,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昼夜不停地工作。
山体开凿过程中,意外事故时有发生。在整个工程建设期间,共有70多位年轻的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1岁,是真正的无名英雄。
这些烈士的遗骸被安葬在工程附近的"一碗水"烈士陵园中。由于工程的高度机密性,许多烈士的真实身份和牺牲细节,直到2002年才得以公开。
1984年6月,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股票上杠杆资金,战争威胁逐渐减小,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。中央军委最终决定叫停816工程,这项承载着特殊历史使命的地下核长城,就此画上了句点。